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血液高凝状态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转归相关性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9  浏览次数:614次

      作者:王哲,宋杨,姜亦忠  作者单位:1. 吉林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3;2. 长春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吉林 长春 130051;3.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脏外科,吉林 长春

      【摘要】 目的:探讨 D-二聚体(D-dimer) 与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UC 活动期患者 127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53 例,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静脉血 3 mL 并分离血浆。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D-dimer。结果:活动期 UC 患者血 D-dimer 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活动性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经抗凝治疗后患者 D-dimer 明显低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结论:D-dimer 血浆浓度与活动性 UC 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性 UC 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D - 二聚体,凝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认为是包括环境、免疫及遗传、精神心理等多因素所致[1]。近年,其发病率有所增加,重症患者也多有报道。有研究发现,UC 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者亦不少见,尸检报告中高达 39%,并成为导致 UC 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3]。本研究对活动期 UC 患者在采用抗凝及非抗凝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成员的血 D - 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对比,以探讨 D-dimer 与 UC 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采取抗凝治疗能否使病情得到改善。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2005 年 7 月 - 2008 年 4 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组织学特征,遵照 2001 年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修改的《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范建议》的诊断标准[4]进行诊断,并同时排除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的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 127 例,对照组 53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活动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 3 组。活动组中随机选取 60 例作为抗凝治疗组,67 例作为非抗凝治疗对照组。组中患者均无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

      1.2 方法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3 mL,抗凝后 3 000 r/min 离心 10 min,分离血浆并密封保存至-20℃待检。

      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均应用惠迪(美莎拉嗪)每日 2.0 g 口服,2.0 g 加生理盐水 50 mL 每日 1 次睡前保留灌肠,四联活菌片 500 mg 每日 3 次口服。其中重度组患者同时口服强的松每日 60 mg(每周逐渐减量 5 mg)。抗凝组患者在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U,1 次/d,皮下注射。治疗总疗程 6 周,治疗过程中无因不良反应明显需中断治疗现象发生。治疗前后分别均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D - 二聚体。

      1.3 统计学分析 各变量以 x±s 表示,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法,以 P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患者临床活动性评分 见表 1。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

      2.2 血清 D - 二聚体检测 见表 2。UC 活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 < 0.01)。轻、中、重度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2.3 D-dimer 比较 见表 3。治疗后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两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由环境、遗传、免疫和感染引起的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诱发的炎症过程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部分 UC 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可导致肠道微血栓形成,肠黏膜缺血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5,6] 。本实验结果提示,D-dimer 血浆浓度与活动性 UC 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性 UC 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配合传统的治疗方案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在本实验中,经过对抗凝组及非抗凝治疗组患者临床活动性评分及血 D-dimer 检测所获得的数据对比后均证实了这一点。在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患者中辅以抗凝治疗可有望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

      【参考文献】

      〔1〕胡品津. 炎症性肠病. 内科学, 2006, (12):444

      〔2〕贺国斌, 欧阳钦.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微血栓形成的研究〔J〕. 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7):34-38

      〔3〕Sonoda K., Ikeda S., Mizuta Y., et al. Evalua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co-agulationg-fibrinolysis marker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5, 39(10):948-954

      〔4〕全国炎症性肠病研讨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4):236

      〔5〕贺国斌, 欧阳钦. 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栓前状态与肝素治疗〔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0, 27(06):234-241

      〔6〕Hatoum O.A., Spinelli K.S., Abu- Hajir M., et al.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5, 39(1):27-31

    ↑上一篇:泮托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