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并发出血28例

    发表时间:2012-03-28  浏览次数:638次

      作者:胡素芳,王艳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十堰

      【关键词】 内镜,胃肠息肉,高频电,出血

      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肠梗阻等。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1]。我院自2004-2008年,应用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462例,并发出血28例,经内镜下治疗止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2例患者,男270例,女192例。年龄16~74岁,平均(45.6±23.8)岁。其中胃息肉316例,贲门息肉25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1例,结肠息肉110例。有蒂息肉171例,亚蒂息肉62例,无蒂息肉229例。息肉摘除术前常规病理学检查,其中腺瘤样息肉175例,增生性息肉210例,炎性息肉77例。

      1.2 仪器设备

      Pentax EC-3830F电子肠镜、Olympus XQ260电子胃镜、Olympus USE20高频仪、球状电极、圈套器。

      1.3 方法

      术前严格掌握好适应症及禁忌症,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禁食12 h以上,肠道息肉患者当日给予洗肠剂,饮水3 000 mL左右,清洁肠道。术前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圈套套切或球状电极电凝,并事先调试好仪器。所有息肉经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排除恶变后在内镜下给予高频电圈套套切或球状电极电凝治疗。如术中残蒂少量出血,则先给予冰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如搏动样出血,则立即给予高渗盐水、肾上腺素、利多卡因(HSE)局部注射止血,如仍少量渗血可用球状电极电凝巩固止血。

      2 结果

      462例患者经内镜息肉摘除术治疗有2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6.1%,其中渗血23例(82.1%),搏动样出血5例(17.9%),经以上方法止血治疗,均成功止血。其中腺瘤样息肉175例,并发出血8例,出血率4.6%;增生性息肉210例,并发出血17例,出血率8.1%;炎性息肉77例,并发出血3例,出血率3.9%,不同病理类型息肉患者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起源于黏膜上皮细胞,易产生出血及癌变,一旦发现应予切除治疗[2]。高频电治疗技术主要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因其安全、有效、简单、痛苦少、适应范围广已成为消化道息肉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因其热凝固效应高,对组织损伤大,易引起组织粘连,仍有引起胃肠出血和穿孔的危险[3]。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术后出血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尤其是带蒂的大息肉,出血发生率更高。

      内镜下注射HSE可通过收缩动脉血管,高渗盐水注射在局部形成高渗环境,延长肾上腺素作用,并使周围组织肿胀,血管类纤维蛋白变性,出血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而止血,成功率达90%。

      精心、细心操作,是防止出血的关键,术者与助手要配合默契,要尽量吸尽息肉周围黏液,防止无效通电;电流功率的选择要根据息肉形态、大小,蒂的粗细、长短,选择适当的电凝电切指数,电流一般选40~50 W 左右,电流过小、凝固时间长,不易固定接触;电流过大,易损伤正常组织,残蒂烧灼过深。套切长蒂息肉,圈套袢开始不宜过紧,术者对于圈套的收放两手要配合自如,切忌操之过急,防止机械切割,否则可致术中出血。对于息肉蒂粗大或巨大无蒂息肉、广基息肉,应采取分次切除或分层切除。息肉摘除后要检查残端是否有出血,是否切除完整,可再次电凝切止血。切割时圈套器不宜过于靠近根部,可稍离0.5~1 cm左右,并向上提拉成天幕状,边切边收紧,直到息肉脱落为止。多个息肉者,一次治疗10个以内为宜,再次治疗间隔1个月以上为好。

      本组28例出血患者中2例为机械切割,10例与电流量过小有关。4例术后1周内出血,与患者术后过早进食粗糙食物及排便不通畅,造成创面焦痂剥脱有关。12例因圈套器圈套面积过大造成切割组织过深而引起出血。因此我们认为28例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主要是:⑴机械性切割;⑵电流功率过大或过小,凝固作用不足;⑶圈套位置选择不佳,收圈暴力和操之过急,导致机械切割或息肉撕裂而出血;⑷饮食不当,活动过度,易致坏死组织脱落,引起迟发性出血。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术后3 d应无渣饮食,并进流质1周左右,适当口服氟哌酸等抗炎药及制酸药,卧床休息1~2 d,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则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少量渗血通过药物喷射及电凝止血,效果好;搏动样出血,电凝止血及喷射药物效果差,通过注射HSE结合电凝止血,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文剑波,苏小青,王 东.内镜下高频电与热电极联合治疗胃肠息肉的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108-109.[2]林庚金.消化病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80.[3]Binmoeller KF, Bohnacker S, Seifert H,et al.Endoscopic snare excision of “giant” colorectal polyps[J].Gastrointest Endosc,1996,43(3):183-188

    ↑上一篇:483例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临床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