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06  浏览次数:719次

      作者:卫忠妹,张金炎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肛肠医院

      【关键词】 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 MC)是指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肠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3812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MC 59例(检出率1.5%),经停用蒽醌类泻药,采用其它方法治疗便秘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32~70岁(平均57.1岁;60岁以上38例);均有便秘史(病史5个月至13年),42例中长期服用泻药有17例,偶尔服用泻药;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2例。

      1.2 MC诊断标准 (1)内镜下病变部位的结肠黏膜呈局限或弥漫分布的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边缘和早期病变为黄色或粉红色,呈虎皮斑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状,间以灰白色网条状或槟榔切面样弥漫分布于结直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网隐没,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肠壁软,蠕动尚可;(2)组织学检查固有膜内有大量含黑色素的大单核细胞浸润及黑色素沉着,肠壁其他层次正常。

      1.3 治疗方法 59例均予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合并有腺瘤的12例均在内镜下予电凝电切。其中31例(观察组)停用蒽醌类泻药,给予中药(基本方:生白术60g,生白芍30 g,生黄芪20 g,枳实15 g,当归20 g,生地10g,玉竹10 g,生首乌20 g,杏仁6 g,杏香10 g,柴胡10 g,甘草6 g,随证加减),加福松颗粒剂或单独福松颗粒(每次10 g、每日1~2次)治疗;另外28例(对照组)继续服用原来泻药。

      1.4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3个月后复查电子肠镜。镜下观察结肠黏膜恢复正常为显效,外观好转为有效,无明显改变为无效。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作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显效无,有效6例,总有效率21.4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Billiard在1825年首选描述了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为MC,以前国外报道较多,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和肠镜诊断水平的提高,MC的发病率在国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肠镜检出率约为2%,老年便秘服用泻药者中的检出率高达44.4%[1]。

      3.1 MC与泻剂的关系 1928年Bartle提出了MC的发生与患者服用蒽醌类药物有关,便秘后长期滥用口服泻药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可的引起MC的主要原因。由于各种刺激因素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的调亡细胞小体和细胞碎片被增多的固有膜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的残余物移行至黏膜的固有层,形成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随着剂量增加,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典型的MC[2]。本资料59例便秘患者中42例长期服泻剂,支持上述观点。

      3.2 MC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MC好发于中、老年人。张琴等[3]报道,60岁以上占64.6% 。Byers等[4]认为泻药应用只是促使MC发生的诱因,而细胞凋亡在MC中起重要作用,衰老也是引起细胞病变的原因之一。本资料59例便秘患者中60岁以上占64.4%,支持以上观点。

      3.3 MC与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关系 文献报道,大肠癌切除标本4.8%~5.9%伴有MC,或黑变病结肠息肉合并癌变。本资料59例中12例伴腺性息肉。因此,在发现MC的同时也要警惕肠癌的存在,应进行定期肠镜检查随访。

      3.4 与MC有关的其他因素 尽管长期使用泻药在MC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MC患者都与应用泻药有关。本资料对照组仍使用原来的泻药,其中有效6例,说明也可能与改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Darrell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泻药之外的另一导致色素沉着的原因,祁小鸣报道8例慢性腹泻患者合并MC。故慢性腹泻是否为发病因素也应引起关注。

      3.5 治疗和预后 MC本身尚无特别的药物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MC是一种可逆的病变,随着泻药的停用,MC的色素沉着斑可减弱乃至完全消失。本资料31例患者经停用蒽醌类泻药,积极治疗便秘,总有效率为83.87%。MC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除非合并有其他需手术治疗的顽固性便秘或器质性疾病[5],对无服泻药史而又有MC的患者还应寻找病因,定期的肠镜随访是必要的。并发结肠息肉者,应及时予以切除,一旦确诊了结肠癌则应立即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高峰玉,钱家鸣. 结肠黑变病致病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2001,21(5):306.

      2 Walker NI, Smith MM, Smithers BM. Ultrastrucure of human melanosis coli with reference to lis pathogenesis. Pathology,1993,25(2):120.

      3 张琴,徐富星,项平,等. 结肠黑变病48例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50.

      4 Byers RJ, Marsh P, Parkinson D,et al. Melanosis coil is associated increase incolonic epithelial apoposis and not with laxaeive use. Tistopa Thology,1997,30:160.

      5 刘宝华主编. 便秘的诊断及治疗.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86.

    ↑上一篇:4项评分系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一篇:急诊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