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56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847次

    食管癌是指由食管鳞状上皮后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长期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元凶,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内镜微创治疗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不断应用。笔者就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探讨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53~76岁,平均62.4岁。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吞咽不适,或其他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均经胃镜检查时发生病灶,并大多表现为黏膜局部充血、发白或粗糙糜烂、边界不清等,所有患者病变累及食管壁范围在1/5~2/3周,术前病理检查:鳞状上皮中度异型增生19例,重度异型增生34例,鳞状细胞癌3例。

    1.2 方法:术前常规胃镜检查,应用阿托品、咪唑地西泮、异丙酚行静脉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镜后全面检查食管黏膜情况,发现病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病灶及周围黏膜,并进行碘染色,确定病灶位置和大小。在距病变5~ 10 mm处黏膜下多点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分离黏膜层和肌层,在确定病变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后退镜,标记病变范围,安装多环黏膜套切器,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大小进行分次套扎,再将半月形圈套器插入,用吸引病变黏膜至透明帽收紧圈套器,将圈套器和食管壁平行展开,应用高频电切除黏膜,仔细检查切除的创面,并对创面进行彻底冲洗,再次插入胃镜,观察创口是否出血,并再次进行碘染色,观察是否有残留病灶,若残留较多,需再次切除,若残留较少,可应用氩离子凝固进行治疗。切除的黏膜标本放入甲醛固定液中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本组56例患者,共计64处病变,全部为一次性切除,分别使用1~11枚皮套圈,平均使用2.3枚。手术时间 17~63 min,平均27.6 min;切除的标本为片状黏膜组织块,切除标本直径小于20 mm的32例,20~50 mm标本17例,大于 50 mm标本7例。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术后经病理证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息肉或鳞状上皮炎性增生8例,食管鳞状上皮原位癌5例。

    2.2 术后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3~12个月的近期随访,平均7 个月,53例患者的创面已瘢痕愈合,有效率为94.6%。并发症:3 例(5.36%)患者发生食管狭窄,给予探条扩张胡食管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明显减缓;7例(12.5%)患者发生出血,一般经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后即可止血;3例(5.36%)患者食管穿孔,经钛夹夹闭创面保守治疗有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复发,并对患者进行CT扫描,无肿瘤转移。

    3 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就目前主动就诊的患者来说,5年生存率仅为25.2%,因此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临床中对食管癌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由于创伤小、能够很好的保存器官结构和功能等优点,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镜治疗前精确判断病变的侵润程度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制定临床治疗策略的关键,针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氩离子凝固术(APC)等,而近年来采用的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是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套扎装置完成,该技术将可连续多个皮圈套扎病变或分块一次切除,且无须预先黏膜下注射,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且临床有研究证实,MBM在治疗早期食管癌操作时间短于EMR,且术中出血率低于EMR,尽管MBM在取得的标本较小,但是不影响病理检查[2]。王贵齐等应用MBM治疗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切除完整,无穿孔发生[3]。在应用MBM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黏膜下注射过程,因此必须谨慎操作,小心食管穿孔的发生,同时还必须注意适应证的把握,凡黏膜层病变、病理学检查为低级到高级别的上皮肉瘤病变或原位癌变者,均为多环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无论是否癌变,若病变组织环周生长、黏膜层明显增厚或黏连者,应考虑在切除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穿孔或大出血以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对患者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再决定是否行MBM术。

    在本组的资料中,56例患者,64处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53例患者的创面已瘢痕愈合,有效率为94.6%。总之,行MBM术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等特点,但是术前需严格进行适应证的把握,术中规范操作,提高手术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4 参考文献

    [1] 王围清.食管癌高发现场早诊早治30年临床研究经验[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23(7):69.

    [2] 艾耀伟,曹 俊,吕 瑛,等.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3):465.

    [3] 王贵齐,张月明,贺 舜.中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肿瘤,2010,18(5):691.

    ↑上一篇:胃镜下蛋白胶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疗效分析
    ↓下一篇: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急诊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