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应用定标活组织检查评价替普瑞酮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4-07-11  浏览次数:1418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公认的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演变至胃癌需相对较长的时间,通过有效监测、干预及阻断人群癌前病变,可大幅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病死率。干预和阻断CAG的发生和发展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关键途径。普通的活组织检查技术不能保证取材的准确性和随访同一性,不能对治疗效果作出最为准确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定标活组织检查技术观察替普瑞酮联合叶酸治疗CAG 1年的疗效,探讨CAG疾病的转归及有效的治疗药物。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的CAG患者。患者均有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内镜病理检查示H.pylori阴性。排除标准:有心、肺、肝、肾及其他脏器的严重疾病,妊娠,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病变,不能配合完成胃镜随访,入选1周内曾接受抑酸剂、铋剂、胃病相关中药治疗。最终共224例患者人选,其中男115例、女109例,年龄32至78岁。本研究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1.分组和给药:将患者分为4组。A组96例,口服替普瑞酮(商品名为施维舒,江苏苏州卫材制药,50mg/次,每日3次)和叶酸(江苏常州制药厂,10m酽次,每日3次)。B组23例,口服替普瑞酮(50mg/次,每日3次)。C组74例,接受非特异性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铝碳酸镁、瑞巴派特、⒈谷氨酰胺呱仑酸钠、叶酸等药物合用或换用。D组31例,不接受治疗。疗程均为1年。组间病程、年龄、性别分布、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均具可比性。

    2,临床症状改善判断标准:上腹痛、纳差、反酸、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共7项内容,每项计0~3分。无症状计0分,偶有症状计1分,常有症状且部分影响生活计2分,症状不能忍受且严重影响生活计3分。E(治疗前症状积分一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80%即判为显效,<80%但≥50%即判为有效,<50%即判为无效。总有效率=E(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善判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⒛06,上海)中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2]判断胃黏膜萎缩程度。轻度萎缩指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不超过原有的1/3;中度萎缩指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介于原有腺体数量的1/3~2/3之间;重度萎缩指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胃黏膜腺体萎缩消失,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消失或由重度转为轻度即判为显效。胃黏膜萎缩病灶减少或程度减轻,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所改善即判为有效。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即判为无效。总有效率=E(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4.胃镜下定标活组织检查:按常规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排除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经钳道插入带针头的定标活组织检查钳,选取胃窦小弯、胃窦大弯、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角及需活组织检查的其他可疑病灶,张开钳口,将针头刺入黏膜下层,每个部位注射0.3至0,5ml定标液,注射完毕即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治疗1年后复查胃镜,在原定标部位再行活组织检查。

    5.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B、C、D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见表1。A、B、C、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3.8%(42/96)、39.1%(9/23)、33,8%(25″4)、32,3%(10/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28,P=0.507)。

    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A、B、C、D组的活组织取材点数分别为263、47、184、66。A、B、C、D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见表2。在显效率方面,A组和D组比较、A组和C组比较、B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52O、14.628、8.995,P均<0,01)。在总有效率方面,A组和D组比较E49.8%(131/263)比24.2%(16/66)]、A组和C组比较E49,8%(131/263)比35,9%(66/184)]、B组和D组比较E4准.7%(21/47)比24.2%(16/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953、8,535、5.207,P均<0.05)。

    讨论

    CAG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上皮内瘤变已被公认为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一CAG一肠上皮化生一上皮内瘤变一胃癌是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演变过程[3]。干预阻断胃癌前病变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点所在。胃黏膜定标活组织检查技术将染色定标与活组织检查技术融为一体,可准确定位并长期随访和复查病变。定标标记可在胃黏膜中稳定保持2年以上且清晰易识别,定标有效率可达90%以上,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少,定标部位的胃黏膜也未见发生肉眼可见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⒋5]。

    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H.pylori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十二指肠反流、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胃黏膜致损因子持续存在及防御能力恢复不良被认为是致癌变的主要原因。H.pylori感染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及其调控基因的异常,还可诱导氧化应激,导致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但H.pylori根除治疗能否逆转萎缩或肠化的胃黏膜仍存较大争议。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原因,强化胃黏膜保护因子的防御作用、促进损伤黏膜修复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胃黏膜防御因素包括黏液及黏膜屏障、组织修复、黏膜血流改善、前列腺素的细胞保护作用和促细胞再生作用等。

    替普瑞酮是一类萜烯类化合物,能改善各项黏膜防御功能,增加黏液分泌,提高黏膜组织氨基己糖水平,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改善应激状态下的黏膜血供,促进细胞再生,维持胃黏膜细胞的动态平衡,是直接增加黏液分泌和促细胞再生的胃黏膜保护剂,对胃黏膜萎缩有干预和逆转作用。替普瑞酮有助于减轻H.pylori相关萎缩性胃炎的黏膜损害。替普瑞酮能抑制氨水、乙醇、胆酸等刺激因素诱导的大鼠胃窦黏膜炎性反应与腺体萎缩。叶酸参与维持DNA甲基化及DNA的合成、修复过程。补充叶酸可改善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鸟氨酸脱羧酶和酪氨酸激酶活性来抑制异型增生的发生,但病理学改善有效率较低。

    本研究显示,替普瑞酮联合叶酸、单用替普瑞酮、非特异性治疗对CAG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均不具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CA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随访时间较长症状易出现反复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替普瑞酮联合叶酸、单用替普瑞酮治疗CAG均具病理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Kuipers EJ,Klinkenberg-Knol EC,Vandenbroucke-Grauls CM.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rophic gastriti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upplement,1997.28-3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2006,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07.45-50.

    Correa P.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 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Cancer Research,1992.6735-6740.

    Si JM,Sun LM,Fan YJ.Trial of a novel endoscopic tattooing biopsy forceps on animal mode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1859-1861.

    Sun L,Si J,Chen S.The establishment and clinical appliance of technique of mucosa marking targeting biopsy[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9.59-62.

    刘新光,贾博琦,林三仁.替普瑞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6.12-14.

    Ohta Y,Kobayashi T,Inui K.Preventive effect of teprenone on 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 progression in compound 48/80 treated rat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4.223-232.

    Kobayashi T,Ohta Y,Yoshino J.Teprenone promotes the healing of acetic acid induced chronic gastric ulcers in rats by inhibiting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ulcerated gastric tissues[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01.23-30.

    Miwa H,Wada R,Nagahara A.A dislocated and enlarged proliferative zone in huma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J].Cancer Letters,1996.33-39.

    徐敏,姜丽丽,黄德华.新型胃粘膜保护剂-替普瑞酮[J].中国新药杂志,2001.167-170.

     

    ↑上一篇:黑斑息肉病致慢性胰腺炎及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一例
    ↓下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