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血纤溶活性变化对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11-23  浏览次数:625次

    作者:林望,唐斌,赵红东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6)

    【摘要】  目的: 研究初次无复发脑梗死患者与再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脑梗死组(186例)和再梗死组(29例),于发病96 h内,病后1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测定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无明显差异。但PAI1的水平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再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的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有明显差异。结论: 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复发;纤溶系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许多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血纤溶系统失常,缺血性脑梗死的复发较初次发作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已有文献报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升高可能是脑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但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患者的体内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情况的文献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随访了215例初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血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的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规律。

      1 对象和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脑梗死组 (1)急性起病96 h内,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2)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3)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4)除外脑栓塞和无症状性脑梗死;(5)年龄30~80岁;(6)按1995年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入选。

      1.1.2 再梗死组 215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的1年内有29例发生再次梗死予入组。

      1.2 采血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96 h内、病后1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于晨8:00~9:00、静息状态下取肘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 mol·L-1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3 000 r·min-1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液,分别测定tPA、PAI1的含量。

      1.3 测定方法

      tPA、PAI1含量的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与复发首次时患者资料比较

      215例初次脑梗死患者中29例在随访期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13.5%。无复发的脑梗死与再梗死患者首次脑梗死时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神经系统缺损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PA、PAI1水平的比较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脑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tPA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也和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一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PAI1水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比较表2 两组急性期tPA、PAI1含量比较 表3 两组tPA、PAI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

    3 讨 论

      tPA和PAI1是体内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两者均由血管内皮系统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的变化,多数学者认为是tPA升高,PAI1减少,但Arne等[3]认为,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均升高。因此,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已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再梗死的预防措施,由于对再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否与初次发病的危险因素一致,纤溶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Rochester等[4]报道脑梗死1年的复发率为10%左右,本研究的随访结果显示1年复发率为13.5%,与Rochester的报道结果基本相符。本研究也发现,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tPA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表现为急性期升高,恢复期逐渐下降[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tPA为急性期反应物,在急性期的反应表现为肝脏合成增加[6]。而PAI1的变化规律,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梗死组却有明显不同之处,无复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I1升高,恢复期逐渐下降,而再梗死患者血浆PAI1处于持续高水平状态,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为患者的血管内皮有持续性损伤,内皮下层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移行,致合成并释放入血的PAI增加,同时血小板凝集和活性升高,致多量PAI释放入血[7]。已证明纤溶活性的高低,主要由PAI1活性的高低来决定,PAI1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的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再梗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另一种指标。PAI1是否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还需继续随访,观察它与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石静萍,张颖东,赵湘缓.脑再梗死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18(2):130132.

      [2]AZUMA H,UNO Y,SHIGEKIY T,et al.Congenital plasimnogen deficiency cause by a ser 72 to promutation[J].Blood,1993,82:475480.

      [3]ARNE L,CLAES L,BO N,et al.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96,27:10661071.

      [4]ROCHESTER M,LAI S M,FRIDAY G,et al.Aultifacfactorial analysis of risk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4,24(5):958.

      [5]PIZZO S U,HAMSTEN A,WALLDIUS G,et al.Releasable vascular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thrombotic strokes[J].Am J Med,1985,79:407411.

      [6]DBOER J P,REILLY C F,FUJITA T,et al.tPA synthesis in the human hepetoma cell line is increased bycytokinesevidence that the liver contributes to acute phase behavior of PAI1[J].Thromb Haemost,1991,65:181185.

      [7]史晓红,韩仲岩,田松龄.脑血栓患者血浆tPA,PAI1活性的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2,25(5):260.

      [8]DAWSON S,HENNEY A,FAIRE U.The status of PAI1 as risk factor for arterial and thrombotic disease:a review[J].Atherosclerosis,1992,95:105.

    ↑上一篇:血液黏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床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MODS病人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