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温度和时间对PT、aPTT检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3-05  浏览次数:652次

    作者:李伟,许南飞,张红艳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仙桃 433000 【关键词】  温度; 时间; PT; aPTT

        根据手术前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预测患者是否会术中出血,一直存在争议[1]。2000年卫生部颁布了142号文件,其中规定:停止使用出、凝血时间测定作为外科手术前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而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代替。使PT、aPTT成为术前的常规检测项目并用于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状态。笔者就采血后放置时间,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剂由武汉中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仪器为艾尔夫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XN06Ⅳ血凝仪。试管为武汉致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真空定量专用PT硅化管。抗凝剂为柠檬酸钠水溶液(109 mmol/L),1∶9抗凝。采集针为湖北中融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0.7×25血样采集针。

        1.2  方法  按抽血要顺利,抗凝要充分,决不可有凝血块[2]的要求,共采集本院20名健康查体志愿者,每位留取3份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将其分别置于4℃、20℃、37℃,严格按操作规程分别检测0、1、2、4、8 h的PT、aPTT值,取其平均值分别列表如下。

        2  结    果

        表1  样本在4℃下保存不同时间PT、aPTT结果比较表2  样本在20℃下保存不同时间PT、aPTT结果比较表3  样本在37℃下保存不同时间PT、aPTT结果比较

        3  讨    论

        PT可反映外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其凝固时间主要取决于FⅠ、FⅡ、FⅦ、FⅤ、FⅩ的水平[3]。参考值为11~15 s。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系统FⅫ、FⅪ、FⅨ、FⅧ,共同途径中FⅡ、FⅠ、FⅤ、FⅩ的水平,参考值为24~36 s。美国CLIA规定的允许偏差为5%~10%,当PT±1 s,aPTT±2.5 s时定为有显著性差异。从表1可看出,样本在4℃保存时,8 h PT、aPTT的测定结果与即时比较,时间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低温虽可减缓凝血因子的失活速度,但低温可活化FⅦ、FⅪ[4],造成反应时间缩短,故建议4℃保存标本不宜超过4 h。从表2、3可看出,20℃ 8 h,37℃ 2 h、4 h、8 h,PT、aPTT的测定结果与即时比较,时间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血浆放置时间过长,凝血因子逐渐失活导致PT、aPTT值延长。所以,在日常工作中,PT、aPTT的测定应在4℃ 4 h、20℃ 4 h、37℃ 1 h内完成。

    【参考文献】[1] 丛玉隆.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与发展[J].科学时报,2006,3(17):B03.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上一篇:MVIS2035 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范围的探讨
    ↓下一篇: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