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附2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0-03-10  浏览次数:668次

    作者:王晓莉,程洪波,罗敏智,魏宇靖,刘婷婷    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南昌 33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及其预后。方法 报告2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的转归。结果 2例均以腹痛、恶心、鼻出血、血尿、便血伴有全身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结论 新型抗凝血灭鼠药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并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要及时加用维生素K1治疗。维生素K1用药期需要连续几周,我们建议持续60 d。能使治疗时间缩短。在最后一次服用维生素K1后的24 h、3 d及1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以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维生素K3、K4等合成药物对此类鼠药中毒无效。

          【关键词】  抗凝血; 灭鼠药; 凝血机制; 维生素K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9月至10月本院收治的2例均为17岁的男性青年,均因腹痛,恶心,鼻出血,血尿、便血伴全身皮肤紫癜急诊入院。

          1.2  临床观察

          例1:吴XX,入院前20 d(9月2日)曾因全身皮肤痤疮在当地私人诊所服用中草药共5剂(每日1剂,以消炎、清热及祛风为主)。1周后(9月15日)出现腹痛、恶心、伴皮肤紫癜持续3 d,在当地医院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具体数字不详)。行胃镜检查显示:糜烂性胃炎。经当地服用奥美拉唑,上述症状仍间歇性发作。9月18日无任何诱因出现鼻出血,经反复止血纱条填塞3次,病情难以控制,并出现肉眼血尿,呕吐暗红色血块,血红蛋白由120 g/L降至60 g/L,病人出现头昏、乏力、皮肤紫癜增多且面积增大。於9月21日急诊由当地送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出血病史,无类似疾病家族史,否认其他药物和毒物接触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中度贫血貌;口腔黏膜、舌体可见出血点,全身皮肤散在淤斑。心肺和腹部查体无特殊阳性发现。入院时多次查血PT 42~47 s,aPTT 114~117 s,纤维蛋白原(Fbg) 255.5 mg/dl。HBsAg和HCVAb阴性;ⅧC:76%,ⅨC:6%,给予患者1:1血浆纠正后复查:PT 14.1 s,aPTT 29 s。同时查ANA、抗dsDNA抗体、ACL均阴性;LA正常。外周血白细胞6.7×109/L、血红蛋白62 g/L、血小板238×109/L。肝肾功能均正常。尿常规:红细胞(+++)。入院后给予间隙输注冷沉淀6 u、新鲜冰冻血浆200 ml及红细胞悬液2 u。复查PT、aPTT仍显示42 s及111 s。鼻衄、腹痛及血尿仍存在。再次追问病史,今年3月患者家中曾在房间内外投放过鼠药,而此次又是在服用中草药后1周出现上述症状,故试用维生素K1 30 mg/d/静脉滴注,两天后复查PT 16 s、aPTT 44 s(均正常),继续给药5 d,连续3次(每日复查1次)PT、aPTT均显示正常。9月30日带药出院(继续用药60 d)。    例2:罗XX因入院前长期在网吧吃住,入院前一周住宿处曾投放过新型灭鼠药。因“血尿、黑便、关节肿痛3 d”於10月14日入院。在当地止血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追问病史:既往无出血病史。后查aPTT及PT均明显延长,血小板280×109/L。疑诊为“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并给予维生素K150 mg/d,第2天复查aPTT及PT均明显缩短,3 d后全部恢复正常。於10月18日带药出院。

          2  结    果

          上述2例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病例,推测由于误服灭鼠药所致。通过对这2个病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高我们对于灭鼠药中毒的认识,并对此类病人进行及时救治。

          3  讨    论

          由于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灭鼠药,例如以溴鼠灵(即雷达“鼠必死”)、溴敌隆、鼠得克、噻鼠灵和氟鼠灵为杀鼠主要成分的灭鼠药。有些灭鼠药含有几种杀鼠有效成分,抗凝血剂会和其它化学成分复配在一起。新型抗凝血灭鼠药是香豆素抗凝血剂类灭鼠药。因此,如杀鼠灵一样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作用缓慢,属高效低毒,但多次进食或一次多量进食都能引起家畜中毒。一般中毒后死亡时间为4~6 d。人误食之后会有生命的危险。

          由于类似“毒鼠强”的神经毒性灭鼠药物对人体有高度毒性,这类急性灭鼠药已经逐渐被禁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对鼠类适口性好, 毒力具有选择性,且有特效解毒剂的慢性灭鼠药,即抗凝血灭鼠药。按化学结构,抗凝血灭鼠剂分为香豆素类和茚满二酮类,前者如杀鼠灵、溴敌隆、大隆等;后者如敌鼠、敌鼠钠盐、氯敌鼠等[1234]。这些鼠药的作用机制都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FⅡ、FⅦ、FⅨ和FⅩ),影响凝血酶原合成和致凝血时间延长[1,2,5];毒物并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得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从而导致慢性、进行性、广泛出血[1,5]。这些药物的潜伏期都比较长,大多于食后第3~7d才开始出现症状,并有蓄积作用,且持续作用时间长[1,5,6]。

          维生素K1为治疗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特效药物,治疗原则是误服后如果无明显出血表现,且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可予一般对症治疗,并继续观察4~5 d;如果有轻度异常,可予维生素K1 10~20 mg/d静脉滴入;对严重出血的患者:80~120 mg/d静脉滴入,出血好转后可渐减量,连续10~14 d,直到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严重出血时可以短期内使用新鲜全血或冷冻血浆,但它们的作用不持久。维生素K3、K4等合成药物对此类鼠药中毒无效。

          我们认为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疾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药物(如华法林)和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并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要及时加用。故补充维生素K的治疗时间要足够长,不是几天而是持续几周,一般为60 d以上,疗程过短也会造成病情反复[1,6]。但是不断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定期的门诊随访,有可能使治疗时间缩短。在最后一次服用维生素K1后的24 h、3 d及1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以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 

    【参考文献】[1] 董天义,阎丙申.抗凝血灭鼠剂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 , 1998, 4(14):6166.

    [2] 龙芝美,周培盛.我国灭鼠药物中毒的救治措施和几种鼠药的检验方法[J].医学动物防制 , 1999,9 (15) :557560.

    [3] 曹玉华.敌鼠钠盐诱杀剂现场灭鼠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 , 2000,9 (16):457459.

    [4]. 陈志龙,刘大鹏,张爱军.抗凝血灭鼠剂灭鼠效果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2004,2 (10) :8789.

    [5] 董天义,阎丙申.三种新抗凝血剂毒饵防制家栖鼠实验室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 , 2004, 6(20):333337.

    [6]. 范圣瑾,李丽敏,周晋,等.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出血的24例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 2007, 3(20):152154.

     

    ↑上一篇: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