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冠状动脉造影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714次

    作者:梁慧心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广州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35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出现血肿21例(6%),局部渗血15例(4.3%),皮下瘀斑39例(11.1%),假性动脉瘤1例(0.3%)。结论 对于冠脉造影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并发症; 对策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经股动脉穿刺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最常选用的途径之一。作为有创检查, 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易出现局部出血是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1]。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对2007年1~12月我院心内科35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共350例,其中男193例,女157例,患者年龄26~84岁,平均56.3岁。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按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建立血管通路,置入6 F动脉鞘管后,在鞘内注入肝素3 000 u,采用标准 Judkins 法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毕拔除鞘管,局部压迫15~20 min ,出血停止后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 h,平卧12 h,卧床24 h后拆除加压包扎。

        2  结    果

        350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生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有7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0例,并发症发生率特点女性高于男性。并发症类型见表1。

        表1  350例冠状动脉造影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类型人数百分比血肿21 /3506.0%局部渗血15 /3504.3%皮下淤斑39 /35011.1%假性动脉瘤1 /3500.3%

        3  讨    论

        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的血管并发症主要是穿刺部位的出血,表现为出血、血肿、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多由于穿刺部位过高或过低、血管损伤、过度抗凝和压迫止血不当所致;同时与临床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外周血管病变程度、高血压等等有关。皮下血肿发生率从1.3%~9.6%各家报道不一[2,3]。重点执行以下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1)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一般状况、现病史、既往病史、合作程度,检查患者全身皮肤与黏膜情况、双侧股动脉与足背动脉搏动清况,并在搏动最强点做好标记,测量双侧大腿周径并做好记录,以便作为手术前、后的对照。

        (2) 开展术前教育:充分利用简单的挂图或形象动态的视频。除进行疾病一般知识的教育外,还须对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重点教育,告知患者术后12 h内伸直术侧下肢的重要性,移动下肢必须要有护理人员协助,切勿因卧位不适而自行活动,同时还要告知患者若穿刺口有痛、热、湿等异样感觉,术侧大腿有麻木、胀痛感觉时,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出血并发症。

        (3) 术后加强常规护理 做好视、触、听、查等4 个方面的工作:视:砂袋是否移位,肢体位置是否恰当,有无活动障碍,局部皮肤是否青紫、苍白、肿胀、包块等。触:是否有明显压痛、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是否触及搏动性包块,以区分血肿与假性动脉瘤。听:注意听诊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杂音,以区分血肿与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查:密切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指标、抗凝剂的用量、全身皮肤有无淤血斑,特别是受压、穿刺的部位等。

        观察时充分暴露穿刺口周围皮肤。由于术口出血往往既可进入腿部、股部术口的周围,形成血肿,也可以向皮肤表面渗出,可见敷料染有鲜红血迹或皮下瘀斑。为了及时准确观察到术口周围有无血肿、渗血、瘀斑,除仔细观看术口敷料外,还应揭开患者衣服,充分暴露术口及周围皮肤。观察时应查看上至两髂前上棘连线,下至该侧大腿下1/2 术口周围范围。一旦发现血肿,应立即给予止血治疗,每30~60 min测量大腿周径1次,出血停止后每4~8 h测量1次,以便了解血肿的转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鞘管周围出血或血肿是由于损伤了股动脉所致,往往术中或术后12 h内出现,但我科有2例血肿的发生是在术后24~35 h患者在用力活动后出现的,考虑是与患者高龄,周围血管动脉硬化病变严重,股动脉穿刺口修复较慢相关,故对于老年、动脉硬化病变严重患者应延长观察时间,积极避免一些引起血管并发症的因素。有3例局部渗血较多,经重新徒手压迫20 min后加压包扎,并延长包扎时间至48 h,无出血情况才拆除加压包扎。9例发生大片瘀斑者在24 h后辅助局部理疗,外涂喜疗妥,减轻疼痛,加快吸收,密切注意瘀斑的范围、颜色等变化,做好标记,以便进行前后的对比。

        (4) 早期识别假性动脉瘤:在穿刺部位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听诊可闻及明显的血管杂音即可诊断,血管超声多普勒可以确诊。预防的关键是准确的股动脉穿刺和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假性动脉瘤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可不断扩大,压迫周围软组织及血管、神经,引起疼痛及股神经损伤,严重者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故假性动脉瘤一经明确诊断应积极治疗。我科发生1例假性动脉瘤于术后第2天拆绷带后发现伤口局部肿胀、疼痛,有搏动感,可闻及血管杂音,经超声检查证实为假性动脉瘤,直径小于3 cm,重新徒手压迫股动脉,加压包扎后,假性动脉瘤未有膨大和破裂,1月后治愈。

    【参考文献】[1] 徐慧.冠脉造影术后体位与术后穿刺局部出血关系的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3:255256.

    [2] STEFFENNINO G,DUTTO S,CONTE L,et al.Vascular.access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ac catheterisation:a nurseled quelity assurance program [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6,5(1):34.

    [3] ANDERSEN K,BREQUENDAHL M,KAESTEL H,et al.Haematoma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n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ia the femoral artery frequence and risk factors [J]. Eur J Cardiovasc Nurs,2005,4(2):123127.

    ↑上一篇:不同批号凝血活酶试剂对PT、INR质控图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下一篇:白血病患者炎症因子、VEGF表达与易栓状态关系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