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左旋门冬酰胺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522次

      作者:张倩, 孟庆祥, 张文丽, 许 蕾, 钟凤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内科,深圳 518036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 对10例ALL病人18疗程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人均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18例次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2倍正常值),均为HbsAg阳性者。结论 虽然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比例高,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后并无明显的临床出血表现,提示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象变化与及时对症治疗,可使ALL患者坚持接受Lasp化疗。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白血病; 纤维蛋白原[中图分类号]R733.7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淋巴系统肿瘤,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其引起胰腺炎、糖尿病、过敏反应屡见,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也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的报道[1 ]。现就我科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使用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病人共18疗程化疗。男6人11疗程,女4人7疗程。年龄15~57岁,中位年龄24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人15个疗程,均为B细胞型;急性杂合白血病2人3疗程,均为B髓系杂合。合并HBsAg阳性3人6个疗程。诱导缓解治疗6例次,强化巩固治疗12例次。

      1.2 方法

      1.2 治疗方法 使用VDLP方案15例,VDCLP 2例,VDALP 1例。使用Lasp 10次者8例,8次者3例,7次者5例,6次者1例,4次者1例;Lasp静脉滴注,10 000 u/次。治疗过程中纤维蛋白原(Fbg)<1.0 g/dl时输注血浆或纤维蛋白原。

      1.22 查项目及方法 凝血4项(PT、aPTT、Fbg、TT)、肝功能、血常规。在使用Lasp前及使用后第4天、停止治疗时测定,凝血功能异常者1~2 d后复测。

      2 结 果

      2.1 实验室检查 18例次病人均出现血Fbg降低,其中仅Fbg降低的6例,伴aPTT延长的12例;最低值均于用药1周后出现;在随诊的9例次病人中,停用治疗4 d时Fbg均未恢复正常。3/18例次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2倍正常值),均为HbsAg阳性者。未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者(Alb<35 g/L)。血常规均未见明显骨髓抑制表现。

      2.2 处理及转归 14例次出现Fbg<1.0 g/dl,此时减少Lasp使用次数或输注血浆及Fbg。在治疗及随诊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确出血表现。除1例病人的2次含Lasp方案后出现复发(化疗后中断治疗3月),其余病例均在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迹象。

      3 讨 论

      左旋门冬酰胺酶通过水解门冬酰胺发挥作用。因急淋白血病细胞无法由外环境中获取门冬酰胺而形成抗肿瘤作用。体内门冬酰胺的耗竭可能对代谢旺盛的细胞产生影响,故低Fbg血症的出现可能与肝细胞功能受影响相关[2]。我们所观察到所有病人均出现低Fbg血症,但仅小部分出现肝功能异常,且程度轻,而且在低Fbg血症基础上继续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并未发现肝损害加重,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以外的原因。所见的肝功能损伤并不严重,但对有肝炎等基础疾病者仍需加强护肝治疗。所观察到的18例次成人ALL使用Lasp均出现低Fbg血症,其发生率高于儿童中的报道[1],原因是否与药物的降解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据报道在儿童淋巴细胞肿瘤治疗中使用门冬酰胺酶可出现血栓[3],及对抗凝功能产生影响[4],本文未见相关临床表现及检验指标异常,尚需更多病例观察是否与儿童相关。这种高凝状态与低Fbg血症是否与临床出血表现不重有关亦待证实。虽然低Fbg血症出现比例高,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Fbg可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情况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时应监测凝血功能变化,轻度异常可继续观察,Fbg<1g/dl时应输注血浆或Fbg等治疗,始可避免出血而有助于化疗疗程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薛红漫,陈纯,曾巧慧,等.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时凝血象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小儿血液,2000,5(1):810.

      [2] 张永红,赵新民,耿亚增.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相关的低蛋白血症3例[J].白血病,1998,7(4);242243.

      [3]MITCHELL LG,ANDREW M,HANNNA K,etal.Determining the prevalence of thrombotic event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 leukemia and a central venous line who are treated with L 2asparagnase :results of the prophylactic antithrombin replacement in kid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asparagina (PARKAA) study [J] . Cancer , 2003,97(2):508516.

      [4] 张文林,石太新,唐成和,等.门冬酰胺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5):365366.

    ↑上一篇:尿微量蛋白及血红蛋白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大鼠凝血因子Ⅶ EGF 1片段结合功能的体外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