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伴骨髓纤维化1例

    发表时间:2010-05-21  浏览次数:534次

      作者:林晓燕,邵根阵,王秋菊 林晓燕(1977),女,主管技师。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福建 厦门 361004)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变 骨髓纤维化

      病人,女,36岁,未婚。10年前因乏力、自觉左腹部坚硬就诊于外院,行B超检查示脾大,行骨髓穿刺术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羟基脲并肌注干扰素后症状减轻,平素规律口服羟基脲,每日2次,干扰素300万单位,每周3次,病情稳定。约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自觉活动耐力下降。10 d前乏力气促加剧,咳嗽剧烈,服京都念慈庵、甘草口服液后咳嗽有所减轻。就诊于我院门诊,查体:慢性病容,贫血貌,二尖瓣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脾大,甲乙线8 cm,甲丙线13 cm,丁戊线+1 cm,质地坚硬,平滑,无压痛。查血常规示:WBC 16.7×109/L,Hb 34 g/L,PLT 212×109/L,嗜酸粒细胞0.0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42,早幼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05,晚幼粒细胞0.10,杆状核粒细胞0.14。首次髂后骨髓穿刺出现干抽,骨髓病理检查提示纤维组织增生;4 d后第2次换胸骨穿刺,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ANC占7.0%,NEC占26.9%,红系占70.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可能。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未见明显的染色体核型改变,未检出Ph染色体。给予格列卫治疗,并给予亚砷酸治疗骨髓纤维化,加用古拉定保肝。22 d后骨髓涂片检查提示:红系增生减低,粒系增生明显,嗜碱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继续给予上述治疗,常规监测血常规。病人于治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渐降,Hb上升,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口服格列卫,建议随访。

      讨论

      本例是首诊于外院的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常规结果均支持白血病的诊断,虽然Ph染色体阴性,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也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急性红白血病变可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变和急性红白血病变的骨髓象截然不同,一般前者粒系增生明显,红系增生受抑;后者红系增生明显,粒系增生受抑。综合考虑骨髓检查结果及病人病程达10年之久,加之骨髓病理的提示,故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伴骨髓纤维化。在临床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比较罕见,特别对于这种首诊在外院的病人,二次诊断上应提供对原发病的确诊依据,如基因和染色体检测等,才能结合各种检查,对继发的疾病改变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上一篇:PCOS病人血清TNFα及IGF1水平变化及意义
    ↓下一篇:STR-PCR半定量检测嵌合体方法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