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的测定

    发表时间:2010-05-11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崔桂 作者单位: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 检验科,天津 300060

      关键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的测定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 Tianjin Neuroscience Central Hospital, Tianjin 30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hange of func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antithrombin (AT)and Ddimmer(DD),and to compare the change 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ethods We adopt to turbidimetry for PAgT ,chromogenic bacteria for AT and immuroturbidimetry for DD in appropriate instrument. Analysing three indexes in 189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uring acute phase and 30 normal contrals, reviewing analyse part of patients in 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T is 80.6±14.8%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marked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s (P<0.05). DD and PAgT a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s (P<0.01) .There are obvious change in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Conclusion AT,DD and PAg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dexes in diagnosis ,therapy and detecting effect of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Antithrombin; Ddimmer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已跃居世界前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各种检测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和诊治脑梗死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05年1月~8月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的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急性脑梗死组 189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125例,女64例,年龄32~91岁,平均68岁,患者入院24 h内取血测定;经治疗明显好转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作为治疗后对照。

      1.1.2 对照组 68例选自本单位健康体检者,除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近两周无服药史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1~72岁,平均62岁。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日本Sysmex CA6 000自动血凝分析仪,使用仪器配套进口试剂,检测AT、DD; AT为发色底物法,DD为免疫比浊法。用美国CHRMNOLOG血小板聚集检测仪观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以浓度为1 μmol/L的ADP为诱导剂,比浊法测定。试管采用北京创格公司的负压抗凝试管。

      1.2.2 测定方法 患者入院24 h内取空腹静脉血入抗凝管,立即充分混匀,AT和DD采用1.8 ml的3.2%枸橼酸钠抗凝管,转速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直接上机检测;PAgT采用3.8 ml的3.2%枸橼酸钠抗凝管采血后室温静置30 min至1 h,以800 r/min离心10 min,提出富血小板血浆,再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乏血小板血浆,作患者自身对照,然后按仪器操作要求检测。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用多样本方差分析,t检验,由SPSS 11.0版本统计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A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D和PAgT高于对照,差异有显著性 (P<0.01)。如表1。表1 脑梗死急性期各年龄组PAgT 、AT、 DD与对照组 注:脑梗死组与同项目的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比较 结果如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AgT 、AT、 DD 结果比较 经分析发现,治疗后的AT升高(t=1.524,P<0.05) ,DD显著降低(t=-7.265, P<0.01),PAgT也较为明显降低(t=-2.103, P<0.05)。由此我们结合临床,将3项指标作为治疗效果的监测方法。

      3 讨 论

      3.1 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血液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黏滞的关键。AT为一种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是主要的凝血抑制因子,其灭活凝血酶、纤溶酶及多种凝血因子,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生理物质。研究中我们发现,脑梗死患者各年龄组AT较正常对照减少,与相关报道一致[1]。目前认为是脑梗死血栓形成过程中AT被大量消耗所致[2]。脑血栓形成时,血液循环中的AT迅速中和被激活的凝血酶、纤溶酶、激肽释放酶、因子Ⅹa、Ⅻa、Ⅸa等凝血因子并使其灭活,从而避免其他部位发生凝血,在此过程中AT被消耗,因此AT明显下降。DD是凝血酶及凝血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作用的终末产物,但当体内发生血栓或纤溶亢进时,血浆DD含量就会升高[3,4]。目前研究认为,它的升高特征性地表示体内有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出现。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组DD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报道一致[2,5]。有文献报道DD含量随脑梗死病情的加重而升高[6],因此说DD含量变化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PAgT通过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发生变形、黏附、释放,反映血小板相互黏着聚集的功能。血小板释放反应中,多种物质促进血栓形成。神经肽Y(neuropeptide, NPY)是一种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多来自血小板,ADP、Col、Adr等血小板诱导剂能不同程度地刺激NPY释放,致使血小板发生聚集,故血小板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7]。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PAgT显著高于对照组,反映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3.2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AT治疗后较治疗前略有升高,考虑被消耗的AT经调节得以补充;DD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患者治疗后纤溶亢进得到抑制;PAgT治疗后较治疗前也显著性降低,说明患者经溶栓或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活性下降。总之, PAgT 、AT、 DD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的的监测标志物,为脑梗死动态观察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跃红. 抗凝血酶活性与纤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的研究[J]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391392.

      [2] 马付坚,黄承乐.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4:525527.

      [3] 霍 梅、徐 勇、叶素丹,等.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01,7(1):39.

      [4] VANDERBOM JG, BOTS ML, HAVERKATE F, et al. Activation prodμct of the hemostatic system in coronary, cerebrovascμlar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Thromb Hemost,2001,85(2):2 342.

      [5] LIP GY, LOWE GD. Fribin Ddimer:a useful clinical marker of thrombogenesis [J]. Clin Sci,1995,45(3):189205.

      [5] 刘 溯,王小光.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6(6) :6263.

      [6] 来亚杰等.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140142.

    ↑上一篇:紫草素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中医证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比较及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