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白血病患者多次输血后产生抗E抗体致配血不合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7-13  浏览次数:556次

      作者:祝丽丽, 曾小菁, 谢江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输血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关键词】 白血病; 输血; 抗体

      人类 Rh血型系统主要有5种抗原,在临床输血时,一般只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 D抗原检测和配型,对Rh系统其他抗原不进行检测和配型。2008年,一名白血病患者因反复输血,产生抗-E抗体致配血不符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年,急性粒细胞变两次住院化疗。2008年5月第一次住院查:O型、 RhD(+),住院期间输同型红细胞悬液2单位、手工血小板3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盐水、凝聚胺配血时主侧、次侧均相合,未见凝集现象。2008年9月再次住院化疗,先后共输同型红细胞悬液9个单位、手工血小板2个治疗量;在第12次用盐水、凝聚胺配血时,发现主侧管凝集,导致配血不合。该患者血型鉴定为O型、RhCcDee,血型抗体筛查阳性,血清中可能含有抗E抗体。为此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先将O型CcDEe型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与患者血清等量混合,在37 ℃吸收1 h后,离心,分离吸收后的血清,再用37 ℃生理盐水洗涤吸收后的红细胞3次, 56 ℃乙醚放散,离心后取上清液。将患者血清、已吸收血清、放散液分别与谱细胞(Rhhr、kidd、MNSs、Duffy、LeWis、血型系统主要抗原)、自身细胞在盐水、聚凝胺和抗球蛋白中反应,反应格局显示患者血清含有IgG性质的抗-E抗体。最后在对该患者交叉配血时,均用患者的血清和红细胞分别与3名供血者的红细胞(O、CcDee)和血清在盐水、凝聚胺、抗人球蛋白中交叉配合,未发生凝集后,发血到临床给予该患者输注,未出现不良反应。

      2 讨论

      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不同程度降低,因此需反复输血治疗。在临床输血时,ABO血型和Rh血型是最重要的两个血型系统。目前临床输血时对ABO血型的鉴定已普及。Rh血型中抗原与临床最为密切的只有5种,即D、E、C、c、e,抗原性的强弱依次为D>E>C>c>e[1]。5种抗原中D的抗原性最强,D抗原因具有高免疫性而最具临床意义,临床上将含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也是临床时必须检测的Rh血型系统抗原,而E、C、c、e 抗原尚未检测。Rh抗体往往是输注目前尚未检测的E、C、c、e抗原免疫刺激所产生。在Rh溶血性输血反应(RhHTR)中,任何输血量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2],由抗-E引起者居多,约占全部RhHTR中的42%,而抗-D反应只占25.5%。由于临床上只要求监测患者D抗原,不检测E抗原,本例患者有反复多次输血史,交叉配血时,Rh系统与Rh(D)相容性配血,导致异体E抗原输入E抗原阴性的受血者体内,反复的免疫刺激,致使受血者产生一定效价的抗-E抗体,下次配予E抗原的血时发生凝集。本例患者总输入血小板6个治疗量、浓缩红细胞11 U,其产生抗-E效价为1∶32。在已报道的文献中,最多输血量为68 U,产生抗-E效价为1∶32;而最低输血量为5U浓红,产生抗-E效价为1∶64[2~5]。文献报道免疫性抗E效价最低为1∶16,最高为1∶128,因为红细胞上E抗原量及机体致敏程度等因素影响,受血量与抗-E的效价不呈直线关系,但超过一定效价后,可引起抗原抗体反应。Rh血型系统中,对于有反复输血史的病人,由抗-E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甚至产输血反应也较多见。该患者血型为O型,RhCcDee,缺乏相应的E抗原,在第12次输血配血检验中,用O型Rh(D)阳性血给予配血时,产生配血不合现象,通过抗体筛查和抗体特异性检测其血清中含有抗-E抗体,对该抗体进一步检测为IgG型。结合患者有反复多次输血史,其血清、谱细胞反应格局及红细胞上缺乏E抗原,可以确定该患者在以往输血过程中接受了Rh血型不相合(含E抗原)的红细胞,导致机体对该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产生了抗-E抗体,导致该血清与含有E抗原的红细胞相混合时,抗原抗体反应而发生凝集,提示患者的输血史是机体致敏的重要环节。有妊娠史或反复输血史患者输血时,不但ABO血型和Rh(D)要相合,其他Rh血型抗原也应该相合。近年来不断有由Rh血型不合引起起的溶血性反应的报道[6,7],由于E抗原的抗原性仅次于D抗原,在临床输血中应将RhE抗原纳入常规检验[8],在临床输血中,选择相容的血液相输,防止抗-E产生,交叉配血时为避免ABO血型以外的免疫性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用非盐水相配血,在条件具备的实验室开展检验Rh血型(D/E/C/c/e)抗原,减少临床输血时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的输血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民权,陈月,邱淑业.Rh阴性患者产生抗C、抗e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76.

      [2] 严京梅,周同彬.反复输血导致产生免疫性抗E抗体[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 (17):181—183.

      [3] 张蕊,李振才.反复输血产生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4):90-91.

      [4] 周秀英,迟玉丽.抗E抗体致交叉配血困难1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6 (22):943.

      [5] 雷丽明,李祖成.抗E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541.

      [6] 李彩霞,李晓岩.多次输血产生抗E抗体致溶血性输血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 (23):471.

      [7] 蒋国新,徐立,闵志军.抗c,抗E引起输血反应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5 (8):505.

      [8] 范宇.IgG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

    ↑上一篇: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下一篇:紫草素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