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成年女性贫血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7  浏览次数:555次

      作者:刘汛芳,王晓君  作者单位:湖北省妇幼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成年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调查936例成年女性贫血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饮食习惯、月经生育情况、哺育方式、避孕措施、美容减肥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按年龄分为5组,根据情况部分检测月经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清铁(SI)、网织红细胞(RC)及做子宫附件B超,以年龄、月经量、生殖系疾病、消化系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分析指标,不同年龄组进行对比,不同组间上节育环后月经量增多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女性贫血危险因素在各年龄组不尽相同。第一组青春期以月经量增多明显;第二、三、四组共上节育环368例,上环后月经量增加者174例,占47.3%,其中第四组所占比例最高,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经χ2检验,P<0.01;第四、五组中有19例患慢性消化系疾病,B超检查其中254例,发现81例有生殖系异常,占31.8%,其中168例查SI和RC,结果SI低于正常值100例,占59.5%。以上所有的生殖系慢性炎症(感染)、肿瘤患者,检查SI、总铁结合力(TIBC)均分别<8.95 μmol/L、>64.44 μmol/L。结论:月经量增多是青春期女性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上节育环后出现月经量增加为育龄期女性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殖系感染、子宫附件包块是40岁~50岁女性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忧虑情绪、心理压力及不正当减肥(偏食、少食等)有可能成为女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缺铁性贫血是上述所提及的多种危险因素所致成年女性贫血的共同特点,及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是防治的关键。

      【关键词】 贫血,成年女性,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在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其健康,为此,我们在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对来本科就诊的贫血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936例成年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936例(非妊娠)女性均以贫血症状首次就诊,年龄14岁~60岁。贫血诊断标准[1]为: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11 g/dl,血清铁含量(SI)<8.95 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64.44 μmol/L。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饮食习惯、月经生育情况、哺育方式、避孕措施、美容减肥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检测项目包括Hb、RBC、RC、SI、TIBC。按年龄人为分为第一组(14岁~18岁)、第二组(19岁~28岁)、第三组(29岁~39岁)、第四组(40岁~50岁)和第五组(51岁~60岁)。根据情况只对352例检测月经前后RBC、Hb,168例测定SI、RC,522例做子宫附件B超,以年龄、月经量、生殖系疾病、消化系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分析指标,不同年龄组进行对比,不同组间上节育环后月经量增多发生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第一组192例占20.5%;第二组267例,占28.5%;第三组95例,占10%;第四组257例,占27.4%;第五组125例,占13.4%,可见女性贫血以青春发育期、育龄高峰期最多(占49%),40岁~50岁次之(占27.4%)。资料显示:第一、第二组共459例,Hb 8.2 g/dl~11.0 g/dl,月经前8.4 g/dl~11.0 g/dl,月经后8.2 g/dl~10.0 g/dl,月经量均在正常的30 ml~50 ml[2],其中97例查SI和RC,结果62例SI低于正常值,占63.9%,RC正常;84例上节育环后,31例月经量增加(>80 ml),占37%;240例经B超等检查诊断附件炎19例,宫颈息肉7例,卵巢囊肿2例,子宫肌瘤1例,消化系溃疡2例。第三组95例,已婚94例,Hb 7.6 g/dl~11.0 g/dl,经前8.0 g/dl~11.0 g/dl,经后7.6 g/dl~10.6 g/dl,63例上节育环后,23例出现月经量增加,其中3例被迫取环,同期19例查SI和RC,结果12例SI低于正常值,占63%,RC正常,28例经检查诊断宫颈息肉3例,子宫肌瘤3例,盆腔炎症17例,消化系溃疡1例。第四组257例,已婚256例,Hb 7.0 g/dl~10.2 g/dl,经前8.0 g/dl~10.2 g/dl,经后7.0 g/dl~9.0 g/dl,上节育环221例,已取环52例,因上环后经量增加者120例,似绝经前月经不规则者46例,同期19例查SI和RC,结果17例SI低于正常值,占53%,RC正常,191例经检查分别诊断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共64例占11.3%,盆腔炎症29例,占33.5%,消化系溃疡6例。第五组125例,Hb 7.0 g/dl~11.0 g/dl,除38例月经正常外,其余为不规则行经,45岁左右绝经者较多(未作详细统计),其中20例查SI和RC,结果9例SI低于正常值,占45%;RC正常,63例经检查诊断子宫肌瘤17例,占27%;慢性盆腔炎症7例,占11%,消化系溃疡9例。综上述,女性贫血危险因素情况在各年龄组不尽相同。第一组青春期以月经量增多明显;第二、三、四组共上节育环368例,上环后月经量增加者174例,占47.3%,其中第四组所占比例最高,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经χ2检验,P<0.01);第四、五组中有19例患慢性消化系疾病,B超检查其中254例,发现81例有生殖系异常,占31.8% ,其中168例查SI和RC,结果SI低于正常值100例,占59.5%, RC均在大致正常范围。以上所有的生殖系慢性炎症(感染)、肿瘤患者,检查SI、TIBC均分别<8.95 μmol/L、>64.44 μmol/L。

      3 讨论

      本资料表明,贫血成年女性SI低于正常值者高达59.5%,明显高于有关文献报道[1],可能与检测病例较少、检测时机不同等有关;月经量增多是青春期女性产生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可能找出其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上节育环后出现月经量增加的比例高达47.3%,可见其不失为导致育龄期女性发生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此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提示育龄妇女上节育环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或规定,而应根据个人具体状况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避孕方式;生殖系感染、子宫附件包块则是40岁~50岁女性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对其及时治疗可防止贫血的发生。我们在门诊注意到,在14岁~40岁女性贫血相关因素中也与当今哺育方式及存在美容减肥误区有关。有研究认为,一段时间不正常的饮食或偏食后,可导致机体出现消化系统紊乱和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功能异常,明显影响机体所需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叶酸、铁的吸收,从而发生低色素性、巨幼细胞性或双相性贫血。调查中,渴望美容的妇女不占少数,年龄在16岁~26之间,多未婚,偏胖,其主要是通过减肥手段即少食、偏食、素食甚至绝食,时间3个月~6个月,极少数擅自服用市场上出售的减肥药物,试图达到美容的目的,其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出现缺铁性贫血。另外,我们在健康咨询中还发现,就月经周期变化、月经量、贫血程度而言,在校14岁以上女生确与其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有关,且多在考试后就诊,而40岁左右女性则显然与现代化快节奏及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经常改变相关。虽对这类资料未作具体例数统计,但我们认为,忧虑情绪、心理压力有可能成为女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其可通过参与内分泌相关激素的调节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贫血相关因素各不相同,但机体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某种机制,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我们知道,人体铁包括功能状态铁和贮存铁两部分,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吸收后进入体内参与形成Hb。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待铁需要增加时动用。少食、偏食易缺铁。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如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缺铁性贫血。消化系溃疡、月经过多等可致慢性失血,而致铁丢失过多,消化系慢性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可引起铁代谢异常性贫血[2],本文所调查的生殖系慢性炎症(感染)、肿瘤患者的SI、TIBC检查结果,证实其所患贫血是缺铁性的。缺铁性贫血除有原发病表现外,还有贫血及组织缺铁表现。此外,要注意到贫血本身的影响,如果贫血影响消化系统,出现功能甚至结构的改变;贫血除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外,还可因合并凝血因子及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而导致月经过多;贫血本身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改变,如RBC减少会降低RBC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调理素的作用,RBC膜上的C3的减少会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是本组所提及的多种危险因素所致成年女性贫血的共同特点,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因此,及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成年女性贫血的关键,一旦诊断缺铁性贫血,在病因治疗及补铁治疗同时,一定要注意补足贮铁[3]。社会心理因素是否引起或加重贫血在当前值得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文秀,周振业.贫血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7110.

      [2]沈悌.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血液病学分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759.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4567.

    ↑上一篇:急性白血病抗凝纤溶异常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细胞调控因子SKP2的表达与 HL-60/A耐药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