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2  浏览次数:591次

      作者:周君纯,吴兆勇,龙亚银,刘家华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输血科 2.血液科,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目的 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观察46例血液病患者98例次输注血小板后的输注效果,并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指标进行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进行检测并通过淋巴毒试验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 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2.9%;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39.8%;HL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为69.7%,HPA抗体阳性者及HLA和HP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均为100.0%。血小板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29/39),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13/59)(P<0.01)。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无效输注,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1]。笔者对本院血液科的46例血液病患者98例次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以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6例来自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血液科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血液病种类:急性白血病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共输注血小板98例次。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均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诊断[2]。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20例,男12例,女8例,均无输血史。血小板制剂:机采血小板由湛江市血液中心提供,制剂悬液均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1.2 输注指征和方法

      输注指征外周血PLT<20×109/L或20×109/L

      1.3 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

      计算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128×体重(kg)-0.01529。若18~24 h后CCI<4.5,则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3]。

      1.4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进行检测,并通过淋巴毒试验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20例健康查体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全部阴性。

      2.2 血小板无效输注率

      46例输血的血液病患者98例次血小板输注,共有42例次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输注率为42.9%。

      2.3 血小板抗体检测

      对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39.8%。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33例,阳性率为33.7%;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2.0%;HLA和HPA抗体均阳性4例,阳性率为4.1%。

      2.4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

      3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中,血小板无效输注者29例,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P<0.01)。

      3 讨论

      随着联合化疗等的广泛应用,血小板制品的用量逐年上升,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的输血仅考虑红细胞系统血型相合,而不做血小板系统和HLA抗原的检测,因而不少多次输血和(或)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在本组资料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率较高为42.9%,这主要与本研究所选取患者的疾病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患者经常输注血小板及其他血液制品有关。

      本组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9.8%,其中HLA抗体阳性率为33.7%,占抗体阳性率的84.6%,这主要由于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及Rh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故反复输血和血小板的患者如输注前不进行交叉配型极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抗体。

      本文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 (P<0.0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输注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说明血小板抗体的阳性检出可预测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主要免疫因素是血小板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主要有HLA抗体。HLAI类抗原是机体组织、细胞共有的抗原系统,既存在于白细胞中,又存在于血小板的表面;又由于在同一区域、同一种族之间存在着高频率的HPA 等位基因,因此受血者与献血者不相合的可能性比较小,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概率也相应较小。本研究中33例次HLA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69.7%;2例次HPA抗体阳性者及4例次HLA和HPA抗体均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均为100%。因为多数患者的HLA抗体是非特异性的,如果HLA抗体较弱或供者血小板缺乏相应的HLA抗原,虽有HLA抗体也不会出现无效输注。HPA抗体发生率虽低,但更易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当反复输血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必须排除或确诊是否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必须做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果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即可说明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应针对其抗体特异性,采取相应的抗原阴性的供体血小板;否则盲目输血必将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最后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极度下降,发生颅内出血或DIC等并发症而死亡。

      随着血小板输注的显著疗效被人们逐步认识,临床对血小板的使用需求也日益增加,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使用血小板越来越多,长期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易产生同种免疫,引起血小板破坏加速,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因此,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田兆.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33.

      [2]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95198.

      [3] Rebulla P. 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 [J]. Curr Opin Hematol, 2002,9:516520.

      [4]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1192.

      [5] 董伟群,郭萍,佟力,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9,22(2):7577.

    ↑上一篇: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