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后凝血指标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01  浏览次数:641次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裴豪  作者单位:1.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无锡 214004.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检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人工肝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凝血因子V、Ⅷ活性。结果 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后,PT、PTA、INR凝血因子V、Ⅷ活性明显改善,aPTT、Fbg、D二聚体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部分凝血功得到改善,病情缓解。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肝损伤,药物; 凝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lood coagulation changing on the effects an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in treating severe medicamentous liver insufficiency. Method Detected prothrombin time (PT), prothrombin time active (PTA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fibrinogen(Fbg) ,Ddimer and fators V , Ⅷ assay by blood coagulation machine.Results The changing of PT,PTA,INR, fators V and Ⅷ assa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Conclusion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 changed the partly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 Hepatic lesion; Drug; Blood coagulation

      随着临床药物的使用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资料显示:美国急性肝衰竭患者中一半以上由药物引起。某些中药也可引起肝损伤。大部份药物中毒性肝损伤患者,在停药、接受常规护肝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部分重型患者则须考虑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6~61岁,平均45.8岁;均为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3月~2007年4月住院病人。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纳差、乏力、皮肤黄染等肝损伤情况。患者入院前有服药史,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分别为:抗痨药9例,中药4例,抗生素5例,误服不明药物3例。入院后经全面检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确诊后行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仪器为PLASAUTOIQ,(日本产品)。每例1~2次,共31例次,平均1.5次。首次治疗前先用单针双腔导管建立股静脉通道,每次ALSS治疗结束后用肝素封闭。每次治疗补充新鲜冰冻血浆2 500~3 000 ml,白蛋白20 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和500 ml平衡盐溶液输给患者,体外循环时应用普通肝素25~50 mg,治疗时血流量控制在80~120 ml/min,分离血浆速度为20~30 ml/min。每次治疗时间约为150 min。

      1.2.2 检测方法 人工肝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2.7 ml,置含0.3 m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混匀抗凝。将标本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分别检测PT、PTA、INR、aPTT、Fbg、D二聚体、凝血因子V、Ⅷ活性。仪器为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凝血仪STAGOSTA,试剂为原装配套产品。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以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经ALSS治疗前后,PT、PTA、INR、凝血因子V、Ⅷ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Fbg、 D二聚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人工肝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注:* P<0.01

      3 讨 论

      随着临床使用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药物毒性产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性代谢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而致胆汁排泄障碍、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机体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1~3]。症状较轻患者停药后即可恢复,重者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衰竭死亡。

      肝脏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因子都由肝脏合成,肝脏同时是清除和灭活活化凝血因子的场所。患者肝损伤后,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纤溶活性增强,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4]。

      国内人工肝支持系统以血浆置换较为普及,临床治疗证明对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显著疗效。患者通过血浆置换,分离去除含有大量致病因子的患者血浆,补充含有大量凝血因子、蛋白质等生理活性物质的新鲜冰冻血浆。患者通过人工肝治疗后,血浆凝血因子V、Ⅷ活性显著增高(P<0.01)。人工肝治疗同时改善了肝炎患者的内环境,阻止胆红素、内毒素等物质对肝脏细胞的进一步侵害,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使肝细胞部分恢复再生功能,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5,6]。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使用肝素进行抗凝防止血栓,故治疗前后aPTT指标无显著变化。重症肝病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消耗与清除增加,纤溶机制激活,消耗了体内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患者产生低纤维蛋白血症,继发性纤溶机制激活导致交连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大量D二聚体[7]。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并不能改善这种状况。

      综上所述,人工肝支持系统可部分改善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

      【参考文献】

      [1] 鲁晓岚,罗金燕.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241.

      [2] 王吉耀,郭津生.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242.

      [3] VAN PELT FN,STRAUB P,MANNS MP..Molecular basis of druginduced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J].Semin Liver Dis,1995,15:183300.

      [4] 唐中,周京国,黄文芳,等.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胞内Ca2+浓度、CD 62P、CD 63及血浆CD 62P的检测[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412414.

      [5] 尚佳,徐芸,杨玉秀,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损伤32例[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37838.

      [6] 童娅玲,黄建荣,陈月美,等.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125126.

      [7] 罗冰.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J] .血栓与止血学,2005,11:2627.

    ↑上一篇: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