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687次

      作者:狄玉文,崔海燕  作者单位:01002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血液中心

      【关键词】 血小板;储存损伤;影响因素;临床应用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机采血小板的使用呈明显增长趋势,机采血小板量大、质纯,减少了输血传染病毒的危险,降低了同种免疫反应,从而提高了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内蒙古血液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AMICUS(Baxter公司),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具有独特的界面控制系统,无论献血者HCT高或低,血小板分离界面始终维持在35%左右,血小板收集效率高,白细胞污染低于1×106[1],一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相当于6U(单位)全血手工制备的血小板[2]。

      1 机采血小板的储存

      血小板的储存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到现在为止,血小板的储存仍然在22±2℃连续振摇保存,保存时间为1~5天。有资料显示,在血小板保存期,血小板的生化指标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形态、功能和代谢上的改变[3]。

      1.1 形态的改变

      血小板有表层细胞膜,没有细胞核,胞浆中有线粒体、微管系统及储存颗粒。储存颗粒主要负责血小板的物质转运,当血小板22±2℃保存2天后血小板的整体密度从1.08下降到1.04,密度下降与血小板的储存颗粒有关。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损伤也随之加重,致密颗粒在体外活化、融合、释放,使得血小板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改变,在储存损伤过程中使血小板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1.2 代谢及功能改变

      (1)血小板具有很高的代谢率,在储存血小板时,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由于保存体系供养不足导致糖酵解加重,大量乳酸聚集,造成保存体系pH值下降,pH值下降在血小板损伤中起决定作用。pH<6.3将导致血小板不可逆损伤。本中心使用美国进口机采耗材,透气性好,在保存过程中,有效降低乳酸聚集速度,使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及保存效果明显提高。(2)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膜脂质组分逐渐下降,在22±2℃保存5天后膜磷脂和糖脂丢失明显,尤其磷脂的组分,大约丢失63%。(3)血小板保存液中枸橼酸盐提高了血小板对激活物的敏感性;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破碎的残留白细胞和红细胞释放出血小板激活物,已激活的血小板又释放激活物,形成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的活化速度加快;储存条件存在多种激活因素:首先是血小板浓度提升,导致血小板相互间接触增多,其次由于血小板代谢活性高,还有保存袋透气性差,导致耗氧增加供氧不足,使大量乳酸堆积,酸度增高。

      2 临床应用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

      2.1 血小板输注指征及输注量

      患者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输注量:血小板<20×109/L,将血小板数提升到能维持止血功能的最低水平即可。研究显示,小量血小板输注(<标准量的25%),出血的发生率与标准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因此小量、多次输注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2.2 输注后血小板增值及临床表现

      观察输注后有无发热、荨麻疹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根据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计算输注后1h和24h的血小板增加量。见表1。表1 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比较

      3 讨论

      机采血小板具备产量高、纯度高、白细胞及红细胞污染率低,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其单一免疫特性可显著降低。PTR(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几率,成为临床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研究课题。如何保证供体安全及提高血小板采集效率及临床输注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集应选择符合体检标准的献血者,还要综合其血液浓度、血小板平均体积等因素,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使收集效率、实际采血量等达到最佳标准。(2)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将其放入供血科的血小板震荡仪内,血小板袋要裸露、平放不可重叠,防止血小板聚集,保持其活性。(3)血小板计数降低导致出血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适应证,如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脾肿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导致的出血,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出血几率和出血程度。(4)提高血小板输注相容性。以配合性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对于保证输注安全有效,预防PTR等发生十分必要。对已发生同种免疫反应的患者更需如此。

      【参考文献】

      1 Butgstaler E,Pineda A,Potter B,et al.Plateletapheresis with a next generation blood cell separator.J Clin Apberesis,1997,12(2):55-62.

      2 魏晴,田兆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32-733.

      3 聂咏梅,付涌水.常温保存期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09-210.

    ↑上一篇:抑制Ras 信号通路可减弱小鼠胚胎干细胞的造血分化
    ↓下一篇:2009—2010年锡林郭勒盟无偿献血者五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