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缺血性肠炎3例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709次

      作者:武利强,林圣云,胡致平,周郁鸿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血小板,紫癜,缺血性肠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 ,是血液科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缺血性肠炎60年代开始提出,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壁血流减少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其病变部位可在大肠或小肠,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出血,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中毒性休克[1]。ITP并发缺血性肠炎在临床上较易误诊、漏诊,且出血倾向严重,病情急,变化快,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能迅速扭转病情。作者对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治3例ITP并发缺血性肠炎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0岁。临床表现:3例病人均有腹痛、腹泻、便血、皮肤瘀点瘀斑,2例病人合并高血压。

      1.2 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均为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产板巨减少。2例病人发病时血小板(20~30)×109/L,1例病人为5.0×109/L。白细胞均在(8.0~11.0)×109/L,血色素80~100g/L。

      1.3 病变部位

      全结肠2例、降结肠1例。

      2 病理资料

      2.1 肠镜观察

      3例病人病变区域肠黏膜均弥漫性充血水肿,伴小区糜烂。1例出现节段性暗紫色瘀血,病变处肠管狭窄、厚硬、肠系膜静脉腔内可见血栓形成。

      2.2 病理检查 3例病人病变部位黏膜均有充血、水肿、出血、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1例黏膜表层上皮变性、坏死、脱落、有深浅不一的溃疡形成;2例有明显灶状出血并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3 讨论

      缺血性肠炎是肠血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缺血性疾病,此疾病要根据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面分析后才能诊断。ITP伴缺血性肠炎在临床上较少见,因两种疾病均可引起出血,出血常较重。通过分析3例ITP伴缺血性肠炎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希望能为日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3.1 明确诊断

      (1)症状:缺血性肠炎以突发性腹痛、腹泻、便血伴或不伴腹膜炎等症状为主,坏疽型开始可有腹绞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ITP病人并发该病出血症状常较重。因此对临床表现为绞痛性腹痛、血便,尤其是老年人应高度警惕、考虑本病的可能[2]。(2)辅助检查:钡灌肠、结肠镜检查、腹部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均是缺血性肠炎可靠的诊断方法。而急诊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3],依据病程,内镜可分为3期:急性期(24~48h)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瘀斑、溃疡、皱襞增厚呈隆起性改变,称假瘀征,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亚急性期(48h~7d),为溃疡形成期,可见全周性浅表溃疡;少数进入慢性期(2周~3个月)表现为黏膜颗粒样增生及肠腔狭窄。故对疑有缺血性肠炎,在排除腹膜炎、肠穿孔等急腹症后,如条件允许应争取在48h内行结肠镜检查,并近期复查,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4]。腹部B超检查为早期诊断手段,血管造影为诊断小肠缺血的金标准[5]。腹部B超可提示小肠壁弥漫或不规则增厚,肠管扩张,腹腔积液及病变肠段的大致部位;多普勒超声或断层超声联合检查法有助于了解肠系膜及肠道血液供应状态。血管造影被认为其可提供病变部位、程度,输出袢及侧支循环状况。并可在动脉内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来减轻动脉的收缩,由此来区别动脉性缺血还是静脉血栓形成[6]。

      3.2 及时治疗

      (1)ITP病人伴缺血性肠炎,若病人血小板水平较低,可先予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暂时升高血小板,以利于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减少出血。(2)发病初期应半流质饮食或禁食,降低肠道的氧耗,防止腹泻及出血加重。 (3) 及时予以罂粟碱、丹参等血管扩张剂、抗生素和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易感因素。

      经以上方法治疗,3例ITP合并缺血性肠炎的病人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病情均在1个月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 廖松林.缺血性肠病的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3(3):160.

      2 Gxeenwald DA,Brandt LJ,Reinus J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in the elderly.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1,30:445~473.

      3 Habu Y, Tahashi Y, Kiyota K, et al. Reevaluation of clinical features of ischemic colitis. Analysis of 68 consecutive cases diagnosed by early colonoscopy .Scand J Gastroenterol,1996,31(9):881~886.

      4 Boley SJ, Brand LT. Colonic ischemic . Surg Clin North Am,1992,72:230.

      5 Kuwbara Y, Ktaoka M, Sakakibaa K. Early diagno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Nippon Geka Gakkai Zasski,1997,92:24~30.

      6 林三仁,傅贤波,主编.现代胃肠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4~136

    ↑上一篇:血液病6例分析
    ↓下一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