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不同程度溶血标本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8-02  浏览次数:801次

      作者:林粤,王北宁,韩玲霞  作者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检验科,北京 100700

      【关键词】 标本;溶血;血浆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 (FIB)、凝血酶时间(TT)是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检测凝血系统是否存在缺陷的首选试验,但其检验前质量控制易被忽视,有文献报道,实验前误差占70%[1],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标本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和错误,合格的标本是保证血液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笔者检测了60例溶血标本FIB,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溶血标本60例,其中轻度溶血标本36例,重度溶血标本24例。

      1.2 仪器和试剂 使用美国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试剂由百泰试剂公司提供。

      1.3 方法 将选取的60例溶血标本清晨空腹重新抽取静脉血,采用真空采血管3.8%枸橼酸钠1:9抗凝,1 500~2 000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待测。

      2 结果

      FIB检测结果见表1。轻度溶血组FIB两次检测结果 表1 FIB两次检测结果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组FIB两次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溶血标本对FIB检测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采血过程中容易造成溶血的原因很多,如:(1)抽血器具(针头、针管等)含有水分;(2)采血部位消毒后皮肤未完全干燥;(3)抽血速度太快产生气泡;(4)推注血液太猛,振摇用力太大;(5)反复皮下穿刺刺破血管[2]。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缩短溶血血浆的PT、APTT时间及降低FIB。本检测结果显示,重度溶血较轻度溶血影响更大,导致FIB进一步减低,故在实验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溶血的标本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血过程中要求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造成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等异常结果。顺利穿刺血管,抽血时避免气泡,注入试管时取下针头,与抗凝剂混匀时用力适度等,是防止溶血的有效手段[3]。随着检验科建设的日新月异,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结果的误差越来越小,而临床标本取材是否规范化已成为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充分认识到标本取材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执行,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石 敏,江慕尧,张秀琼.血液标本采集中护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7):26-28.

      [2] 张 纬,马亚平,高 军.浅谈检验前标本质量控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16(5):43-44.

      [3] 何思春,代庆忠,王利君.护士与血液检验质量[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0(3):235.

     

    ↑上一篇:地榆升白片与鲨肝醇治疗艾滋病抗病毒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比较
    ↓下一篇: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