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

    发表时间:2014-01-01  浏览次数:824次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是以形态学诊断为基础,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的MICM综合性诊断。目前仍以FAB分类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诊断与分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8型。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

    1.血象 白细胞数可低可高,血小板减少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细胞>30%,可达90%以上,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Ll或L2型,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3.细胞化学染色 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电镜下过氧化物酶阳性。

    4.免疫学标志检测 一般HLA-DR和CD34阳性。CDl3,CD33,CDl4,CDl5,CDll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淋巴T和B系特异性抗原,血小板抗原阴性。

    (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明显,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60g/L,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可占30%~60%,有时高达90%以上,可见畸形原始粒细胞,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I型+Ⅱ型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可见小原粒细胞,须与淋巴细胞鉴别。

    3.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至少有3%细胞阳性。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往往显示HLA-DR,MP0,CD34,CD33,CDl5及CDl3阳性。CD33阳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高,CDl3阳性和CD33阴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低。

    (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国内将M2型分为M2a和M2b两种亚型。

    1.M2a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的改变与Ml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约半数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有些病例出现小原始粒细胞,易误认为原始淋巴细胞。

    2.M2b型

    (1)血象: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易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减低,骨髓中异常的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且>30%。

    3.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始粒细胞分化低者呈阴性,分化良好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HLA-DR,MP0,CDl3,CD33,CDll,CDl5和CD57,其中CD33和CDl3阳性率减低,而表达未成熟的髓系抗原CDl5和CDllb。

    (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1.血象 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大多数病例白细胞轻度增高,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此时患者的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见少数原粒细胞及其他阶段的粒细胞,Auer小体易见。

    2.骨髓象 多数病例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多颗粒异常早幼粒细胞为≥30%(非红系)。部分病例早幼粒细胞胞浆中有Auer小体,有的病例一个细胞可有数至数十根,呈柴捆样排列,称为“柴捆细胞”。根据胞浆中颗粒的大小又将M3型分为两种亚型: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单白血病混淆。

    3.细胞化学染色 ①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②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4.免疫学标志检测 典型的免疫表型呈CDl3和CD33阳性。故以髓系标志为主而HLA-DR为阴性者M3型的可能性大。CD34阳性的APL,恶性细胞颗粒小而少,且易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预后较差。

    (五)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有时可达30%~40%,且有较活跃的吞噬现象,而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原始细胞≥30%(非红系),各阶段单核细胞>20%,各阶段粒细胞>20%。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分为下列4种亚型:

    (1)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

    (2)M4b: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3)M4c:原始细胞同时具有粒、单核二系形态特征且≥30%(非红系细胞)。

    (4)M4e:除上述特点外,骨髓嗜酸性粒细胞>5%,这些嗜酸性粒细胞较异常,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不成熟)嗜碱颗粒。

    3.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单细胞及幼单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其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原单细胞可被氯化钠抑制。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l3,CDl4,CDl5,CD33,HLA-DR,还表达CD68。

    (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可出现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单核细胞≥80%(非红系)。根据分化程度分为2种亚型:①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②M5b(部分分化型)原始单核细胞≥30%~79%。

    3.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和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CDll,CDl3,CDl4,CDl5,CD33,CD34,HLA-DR。

    (七)急性红白血病(M6)

    1.血象 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贫血,可见较多的幼稚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数增高,白细胞早期减少或正常,随病情发展白细胞增高,并出现初阶段幼稚细胞。

    2.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骨髓原始细胞I型+Ⅱ型≥30%(非红系);红细胞系≥50%。

    3.细胞化学染色 糖原染色(PAS)幼红细胞呈颗粒状阳性,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成熟中性粒细胞内积分比正常人明显减低。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是血型糖蛋白A(GlyA),CDl3,CD33,CDllb,CD34,CD38。

    (八)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1.血象 常见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低,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正常。在血片中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易见到畸形和巨型血小板,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始巨核细胞≥30%,可见到巨大原始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本型白血病因骨髓中常有纤维组织增生,故穿刺时往往干抽,需作骨髓活检,可发现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3.细胞化学染色

    (1)糖原染色(PAS)呈颗粒状阳性。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3)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阴性。

    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CD41,CD42和CD61。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006 .

    [2]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 2006.

    ↑上一篇: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左旋肉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